“以我们检验检疫人员从管道中取得的第一管油样为标志,中缅原油管道原油正式进入中国。”回想起5月19日16时的取样场景,瑞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油气检验监管科负责人胡燮难掩骄傲与激动的心情。
提前介入全程跟踪 中缅原油管道项目于2010年开始建设,2012年,胡燮到瑞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就投入到了该项目上。“这不光是瑞丽,也是整个云南甚至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的重点工作,而我们是最前线的执行者。”原油进口过程中的检验检疫工作主要包括原油的数量质量鉴定监管、品质检测监管及通关过程中的监管。为服务好原油进口,检验检疫部门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工作。 2011年,完成现场检验检疫执法工作需求和要求的基础建设;2012年,完成管道瑞丽站的计量检验监管设备配套;2013年,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石油及天然气检测区域性中心实验室(瑞丽)获批筹建;去年9月,瑞丽输油站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油计量检验监管功能验收……胡燮说,他们的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周,并进行周报,周周积累,从而一步步推进。 制定监管规范体系 为了保障检测能力和执法能力,检验检疫人员制定完善进口原油检验监管规范作业体系,组织相关培训,与企业、海关等各部门密切沟通协调,同时派员365天、24小时驻站管理。国家油气检测区域性中心实验室新建近1000平方米的油气实验室,并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建立规范的实验室标准管理体系。在通关方面,由于传统货物通常是先申报后检验,货物经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后再交还放行,不仅速度慢,也不适合管输模式。瑞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结合管输天然气监管实际,对进口管输原油实施“先检后报、集中申报”的通关模式,对原油先检验,一段时间后集中作为一票进行申报。此外,基于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和风险分析,采用“三个结合”的创新方法,将管输原油日常监督管理与企业自主巡查相结合,将检验检疫封识管理与企业设备年检相结合,将封识常态化管理与企业诚信化建设相结合,减少重复监管,减轻企业负担,增强检验监管工作有效性。 胡燮介绍,中缅原油管道的检验检疫工作对中哈原油管道等项目进行了学习,但由于中缅原油管道自身的特殊性,很多工作需要检验检疫人员自己摸索。例如,由于原油的计量和贸易交接在缅甸南坎完成,相关的境外数据难以获取,国内监管缺乏参考依据。为此,检验检疫部门督促企业发挥主动性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协调国家质检总局认可的第三方鉴定机构,提供境外段的准确数据。“原油从马德岛上岸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数据,从而把境外到境内一整套的追溯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