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两年的西气东输二线(下称西二线)工程深圳LNG(液化天然气)项目选址拉锯战,终于尘埃落定。上海五岳泵阀制造有限公司专业制造安全阀,安全阀,安全阀,安全阀,减压阀,球阀,减压阀,水利控制阀.
“香港支线的深圳大铲岛LNG站址已开工建设”,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总裁周吉平3月29日对财新记者说,中石油争取在2012年底前实现对香港供气。原本今年6月是实现香港供气的最后时限。周吉平解释称,诸多因素导致向港供气时间进一步推延。
财新记者调查了解到,该支线工程深圳LNG站址选择,因涉及安全隐患,以及与招商局的利益纠纷等问题,一度止步不前。招商局和多部委代表曾联合杯葛落址深圳大铲岛,但在长达两年的选址拉锯战之后,终又重选大铲岛。
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但又大有不同。和最初规划相比,最新确定的规划方案仅将大铲岛设为加油站和应急储罐,300万吨-600万吨/年的调峰站及配套码头则另行建于深圳东部海湾迭福北的官湖社区。
“要从官湖社区填海造陆200亩,工程时间大概两到三年。”深圳市龙岗区葵涌街道官湖社区书记邱晓文指着前面一大片海域向财新记者介绍说。
沿着邱晓文的指向,官湖沿海向南几百米外,则是另一家石油央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已建投产的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和在建的迭福LNG项目。不出意外的话,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上述两个LNG接收站,将在此共用航道、锚地,并通由同一管网输往终端。
这一安排,用深圳市国资委主任柏立新的话说,是各方“协商的结果”。这场涉及多家国企、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博弈,最终在社区维护环境的微弱反抗声中,得以落定。
大铲岛争端
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西二线工程源于中亚,经由中国14个省市区,蜿蜒8645公里,包括一条主干线、九条支线和三座地下储气库,总投资1422亿元人民币,建成运营的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其中三分之一供给珠三角和香港。
中石油预计,2015年西二线工程将实现对广东(包括深圳)91亿立方米、广西11亿立方米、香港10亿立方米,共112亿立方米的供气。
项目专家向财新记者介绍,考虑到长距离管输天然气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资源方或管线出现特殊情况时管输天然气有可能中断或减量,为避免突然停气,并用户调峰和应急的需求,特需在珠江口附近建设一个LNG接收站。大铲岛LNG接收站规划即是除接收中亚管道提供的主要气源外,还接受海上LNG船运供应的应急补充气源,补充气源主采于中东、澳大利亚等地。
中石油称,深圳LNG应急调峰站是将LNG接收站与天然气长输管道联网,“海气”与“陆气”多气源互补,为“中国天然气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但自2009年中石油将深圳的大铲岛作为香港支线接收站和调峰站选址方案上报,招商局即联合国家海事局、交通运输部多部委联合反对。
位于深圳西部的工业用岛大铲岛,分布着招商局旗下的招商重工和友联船厂。2004年,为了促进修船业发展,招商局总投资25亿元在大铲湾港区创建孖洲岛友联修船基地,号称亚洲最大的修船基地项目之一。
“按安全规定,在距LNG接收站400米距离内,不允许有明火作业,这对以修船为主要业务的友联船厂无疑是‘致命’的。”一家深圳油船运输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此外,LNG接收站来往的LNG船舶进出码头、靠近泊位及装卸作业时,“会对安全区的船只进行通航管制,这样大铲湾港区的船运通航活动会受到影响。”大铲岛选址专家团成员、中国海洋学专家顾民权告诉财新记者。LNG船启动时,一定范围区域内的船舶不能进出港、回旋及靠离泊。这是任何集装箱班轮公司都无法接受的运营条件。大铲湾一期码头已开通国际班轮13条,每周另有约100条驳船到港。而招商局预测,随着码头营运不断上升,将开通数十条国际班轮航线,每日将有100条驳船到港。“与LNG在航道与水域使用上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009年大铲岛方案一提出,招商局即通过选址专家组提出十大问题,包括通航安全评估、通航管制影响、应急方案及基础数据核定等。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也致函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大铲岛建设LNG项目对区域交通等负面影响较大,要求另行选址。
国家能源局和中石油选择让步。国家能源局随后主动示好,称“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能源和交通均不可偏废”,表示“无意改变区域交通运输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格局”;并退而求其次,提议将大铲岛单独设为应急站,仅保留应急储罐和小型码头,调峰站改址深圳东部建设。
但这仍未得到招商局的同意。“若在大铲岛建设LNG储气罐,其危险区带将超过1600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多个重要的城市基础设置均处于LNG项目的危险区带内”,招商局认为,这同样严重威胁到深圳这座城市的公共安全。
再选址瑕疵
顾民权告诉财新记者,因多部门反对,专家们开始将目光锁定深圳东部大鹏湾。最终确定的方案中,大铲岛功能设定由此前的接收站和应急调峰,改为仅作直供香港的天然气加油站,“没有LNG船舶就没有安全隐患。”顾民权说。
深圳东部的大鹏湾被选中为新的接收站址,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航运船舶少。据内部人士透露,中海油已在大鹏湾建有两个LNG项目,也是促使中石油“有充分理由”选址东部大鹏湾的原因。
中海油的两个LNG项目,是指已建的大鹏LNG接收站和在建的迭福LNG接收站。这两个LNG接收站,分别位于深圳大鹏东岸的秤头角和迭福,沿海而设。
其中,大鹏LNG接收站是中国第一个引进外国气源的LNG试点项目,气源来自澳大利亚西北海底的西北大陆架气田。2006年正式建成运营,供气量1000万吨/年,供气范围覆盖深圳、东莞、广州和佛山四市的城市燃气、新建和油改气电厂用气,并通过香港用户自建的海底管线向香港供气。
迭福LNG项目,项目总投资超过76亿元人民币,气源来自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建成后每年将有300万吨进口液化天然气运抵深圳大鹏,在深圳接收储存,并通过管道65%直供电厂用户,35%供应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和香港等地的城市燃气用户,年产值有望达100亿元人民币。
上述两个项目均为中海油和广东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中海油当初亦考虑过落址大铲岛,但因招商局反对和“技术问题”而放弃。
一位天然气管道协管的内部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由于大铲岛方案被放弃,为连接目前的大鹏LNG接收站和西部几家发电厂之间的管道运输,中海油敷设了贯穿了龙岗、南山、福田、宝安等深圳多个区域的管线,绵延70多公里,特别是南山区约10公里的输气管道直接在城市道路下敷设,承压超过了9.0MPa,远远高于《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人口产业高度密集的地下燃气管道输配压力不应大于4.0MPa的国家要求。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一旦发生触碰,将有可能带来大灾难”。
尽管如此,按照妥协方案,中石油也步中海油后尘,将LNG接收站设于东部大鹏湾,新的管道建设即将开始。
按照中石油西二线管道输配安全要求,其中之一的管线压力将按照10.0MPa设计,这就要求规划过程中,严格规划出32米的死亡范围、55米的伤害范围、154米的事故范围。“在死亡范围内不得规划建设其他地面设施,在伤害范围内不得规划建设民居、大型房产,在事故范围不得建设医院、学校、商场等人口高度密集的重大公共设施。”